終結化石燃料使用 燃料乙醇呼聲又起
在七國集團領導人擬定2100年在全球范圍內終結化石燃料的使用這一協議之后。業界對于發展生物能源特別是燃料乙醇的呼聲又起。
新世紀初,為節約寶貴的糧食資源,消化轉化玉米(1638, -1.00, -0.06%)、小麥等陳化糧,我國在商品糧基地吉林、河南、安徽新建了4家燃料乙醇企業。相關企業獲得了優厚的價格補貼,如非糧燃料乙醇的原料補貼為每噸750元,纖維素乙醇為每噸1200元,并享受100%的增值稅先征后返、免除5%的燃油消費稅等優惠。換句話說,我國燃料乙醇在技術積累、生產經營、流通使用環節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了適度發展的較好基礎。
然而,與所期待的目標相比,我國燃料乙醇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而真正的發展瓶頸有兩個:一是原料保障,二是市場容量。
原料保障方面,目前我國陳化糧早已消耗殆盡,而隨著糧食倉儲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生陳化糧越來越少,原料糧日漸枯竭。同時,在糧與非糧的原料途徑上,目前非糧路線占據上風,所以原料來源主要渠道就是木薯、甜高粱、秸稈,以及農林加工剩余物質。但木薯距離規模種植還相距甚遠;而甜高粱一般適宜在沿海灘涂種植,雖可利用資源很多,但因為地域非常分散,目前集中利用還相當困難。因此,如果不能獲得廉價有效的原料保障,燃料乙醇就猶如無米之炊。
市場容量方面,國內首批4個燃料乙醇項目投產后,國家在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等省份陸續封閉推廣使用加入10%比例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后又進一步擴大到遼寧、廣西全省區,以及湖北、河北、山東、江蘇、內蒙古部分地區。但總體上看,乙醇汽油推廣使用的地域普及面較窄,在消耗總量上有限,與車用汽油總量相比,實屬九牛一毛。顯然,乙醇汽油受政策干預較強,市場遠未開放。
因此為使國內燃料乙醇上規模、成產業,必須要配套建設與產業相匹配的原料供應基地;同時要加大乙醇汽油的推廣力度,提高需求量。另外,要設置必要門檻,避免一哄而上,短期內形成嚴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