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乙醇在我國發展已經有16年的時間,因政策向導向轉變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頗為曲折。隨著乙醇汽油的推廣范圍的再度擴張,燃料乙醇產業又一次迎來了至關重要的發展契機。
政策風向轉變 生物燃料乙醇產能受限
2001年-2006年生物燃料乙醇快速發展階段,其間不僅迅速上馬相關配套裝置,產能擴充至102萬噸,并且經營覆蓋范圍也逐步擴大。不過由于糧食的快速消耗,很快生物燃料乙醇產業被"與畜爭糧,與人爭地"的指責聲潮席卷,燃料乙醇產業陷入困境。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政府果斷叫停燃料乙醇項目,提出不再增加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能力,重點支持以薯類、甜高粱及纖維資源等非糧原料產業發展的原則。至此生物燃料乙醇產業進入慢行軌道,經過十年發展,總體產能規模僅達到260萬噸左右。
市場化程度低 生物燃料乙醇補貼下降
現階段我國燃料乙醇行業實行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實行定點生產、定向銷售、封閉流通、政府定價等規定,生產企業需經國家批準、獲得定點采購資格后才能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石油)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供貨,由其按比例調配后供貨銷售,政府為避免不良競爭,限定了各家的供貨區域。
定價機制來看,根據2011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出了《關于調整變性燃料乙醇價格的通知》(發改辦能源2011【316】號文件),變性燃料乙醇結算價格,調整為93號汽油出廠價,乘以車用乙醇汽油調配銷售成本的價格折合系數0.9111。
從生物燃料乙醇的生產、銷售以及定價模式,不難看出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具有明顯的政府推行、壟斷經營特點。由于我國的燃料乙醇生產成本較高,企業不能完全通過生產燃料乙醇來盈利,很大程度上燃料乙醇企業盈利驅動來自于政策補貼,不過近年來燃料乙醇產業受限,補貼力度隨之下降。
圖1:我國糧食燃料乙醇補貼情況
圖2:我國非糧及纖維燃料乙醇補貼情況
政策保駕護航 燃料乙醇再獲發展機遇
2017年9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范圍將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裝備和產業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汽油表觀消費量近1.2億噸,若按照10%的燃料乙醇添加比例,未來一旦在全國逐步實現封閉使用乙醇汽油,理論上,2020年燃料乙醇消費量將達到1200萬噸,而目前國內酒精行業乙醇產業的產能在1150萬噸左右,其中燃料乙醇年產量約220萬噸,也就是說一旦實現乙醇汽油全國范圍內的覆蓋,燃料乙醇產業存在明顯的產能缺口。
燃料乙醇產業再度大力推廣的主要背景在于目前玉米庫存高企,拓寬燃料乙醇銷售渠道從而有效消化玉米庫存。另一方面,木薯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受到原料產地限制,而纖維素燃料乙醇目前生產成本仍舊偏高,且原料運輸半徑也受到一部分限制。
綜上來看,生物燃料乙醇產能仍將得到擴充,短期而言,其中玉米乙醇市場占有率有望得到有效增長,且增長幅度超過非糧燃料乙醇。而國家也將逐漸放開燃料乙醇銷售許可,實現現有乙醇產能的有效綜合利用。當然基于國家糧食安全考慮,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總體規模仍將收到限制,同時避免迅速開放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造成對終端用戶的沖擊。另一方面,相對與生物燃料乙醇,煤制燃料乙醇項目不僅成本及盈利上更具有優勢,且有利于煤炭行業產能結構的調整。因此,短時間內通過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緩解糧食庫存高企問題后,中后期不乏將煤制燃料乙醇納入推廣范圍的可能,從而實現減少政策干預,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