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乙醇:國家戰略性布子
生物燃料乙醇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戰略一體化的落腳點,同時為糧食收儲補貼以及治污等改革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令填補其供求缺口更顯必要。
本刊特約作者 焦健 李楠/文 /證券市場周刊
2017年9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這標志著中國在燃油汽車的新能源應用領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國家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兩個重要戰略進行一體化考量,農業的經濟效益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將更為有效結合。
中國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過
中國生物燃料乙醇醞釀于1999年,由于庫存糧食積壓過多,陳化糧的用途被慎重考慮。2000年,啟動了燃料乙醇項目,探索用玉米、小麥等陳化糧加工燃料乙醇,由中央財政投入4.89億元,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龍江先后建設了4套總計年核準生產能力為102萬噸的燃料乙醇生產裝置。2001年,當時的國家計委等五部委頒布了《陳化糧處理若干規定》,規定陳化糧的用途主要用于生產酒精、飼料等。生物燃料乙醇應用自2002年開始試點,明確了四家企業的各自的經營范圍,至2004年市場格局正式形成,并于2006年達到了年產102萬噸的燃料乙醇(其中70%的原料為玉米,30%為小麥)。
2006年后,隨著陳化糧問題的基本解決,糧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之全球范圍內能源價格高起所引發的糧食危機,糧價進入高位運行區間,中國糧食安全所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為此,2006年12月18日發布了《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管理》、《關于加強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管理的緊急通知》,提出了重點支持以薯類、甜高粱及纖維資源等非糧原料產業發展的原則。至此,中國燃料乙醇產業發展進入慢車道,經過十年發展,總體產能規模僅達到260萬噸,部分項目審批后,受需求影響未能建設或投產。
中國目前汽油年消費量約在1.3億噸,按乙醇汽油E10理論核算(汽油中乙醇添加比例為10%),年約需1300萬噸燃料乙醇。而截至目前,中國整體乙醇行業合計產能約在1200萬噸,行業開工率在60%左右。要達到2020年實現乙醇汽油的基本全面覆蓋,燃料乙醇年度供給量至少要達到1000萬噸以上,因此供需結構矛盾還是比較突出的,雖然可以由當前無水乙醇產能補充約100萬噸,但缺口也是十分明顯的。
燃料乙醇在清潔能源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生物燃料乙醇以其具有的可再生、環境友好、技術成熟、使用方便、易于推廣等綜合優勢,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汽油組分。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生物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年消費乙醇汽油約6億噸,占世界汽油總消費的60%左右。美國、巴西等國基本達到乙醇汽油的全覆蓋,歐洲等國家也正在有序的推進過程中。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國,美國的汽油消費總量中大部分為乙醇汽油,主要原料為玉米。玉米消費中大約有37%的比例用于生產乙醇及相關副產品,37%的比例用于飼料,16%的比例用于出口,剩余10%的比例為食用以及種用。2016/17年度美國玉米總消費是3.7億噸,其中用于生產乙醇及相關副產品的量為1.37億噸,約產4500萬噸燃料乙醇。
2005年,美國通過了美國能源政策法案,鼓勵能源獨立和節能環保。同年,美國環保局提出可再生能源標準(Renewable Fuel Standard),并在2007年正式立法實施,美國汽油消費量中的燃料乙醇占比快速上升,到2010年后基本穩定在約10%的水平。美國可再生燃料協會的研究表明:燃料乙醇的發展使美國凈石油進口依存度將由35%降低至28%。
巴西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國,也是最早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的國家,主要原料為甘蔗,用來生產燃料乙醇的甘蔗占比為50%-60%,用來生產糖的甘蔗占比為40%-50%。
早在1931年,巴西政府就頒布法令,規定在全國所有地區銷售的汽油必須添加2%-5%的無水乙醇。雖然在1979年之前,有關法令并沒有被全面執行,但乙醇汽油已經逐漸被市場接受。1975年11月,巴西政府以法令形式頒布了“國家乙醇燃料計劃”,初期以20%體積比將無水乙醇加入汽油中,1993年提高到22%,2002年將上限提高到25%,巴西乙醇汽油中的乙醇比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2001年,巴西取消了對燃料乙醇的補貼,由市場供求直接調節。目前,巴西年產酒精已超過1200萬噸,酒精在汽油中的添加比重為20%-25%, 50%以上的汽車使用酒精燃料,而且該國的部分汽車可以完全使用乙醇為燃料。
雖然中國目前的燃料乙醇產量位列世界第三位,但200多萬噸的產量與美國、巴西相比仍然存在量級上的差距。清潔能源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是不可逆的趨勢,中國也在多措并舉的推進,而在傳統燃油汽車方面,燃料乙醇的添加是相對最好的解決方式。因此,中國燃料乙醇產業整體的上升空間十分廣闊,雖然發展路徑一度較為曲折,但自《方案》印發之后該產業的整體發展將更為順暢。
生物燃料乙醇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燃料乙醇推廣歷程也清晰的表明其在國家戰略安全中的地位,既表現出其為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之間的樞紐,也可能產生一定的沖突。因此,燃料乙醇的發展需要擇時、擇機進行部署,不能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又能為中國能源戰略提供一定的支撐。
從國際的燃料乙醇的發展來看,由于原料的廣泛性,都是結合本國農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推進。如,美國農業轉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玉米大量的供給,燃料乙醇的推廣解決了其玉米過剩的矛盾,回歸至供需平衡。巴西亦如此,當地天氣條件有利于甘蔗的產出,單用來制糖則明顯的過剩,因此燃料乙醇的發展帶來了土地的有效利用。中國農業地域比較分散,農作物產出具備多樣性的特點,因此中國的燃料乙醇原料不可能僅來自單一農產品(000061,股吧),需具備更為豐富的多樣性,區域發展更需具備動態性。
中國燃料乙醇發展時機與應用的合理性,需要在供給與需求之間建立一本“經濟賬”。由于行業發展和企業行為的可變性,在此進行理論性分解。
2020年,乙醇汽油基本覆蓋所需燃料乙醇理論需求約1300萬噸, 實際需求約1000萬噸。現有燃料乙醇產能260萬噸,短期預見確認產能40萬噸,現有無水乙醇產能投入100萬噸,獲批在建非糧乙醇產能(項目未完全公開)為200萬噸。據此,理論估算缺口有400萬噸。
中國臨時儲備中現有2014年、2015年收購的玉米約1.9億噸,這部分玉米將在2018年、2019年陸續轉化為陳化糧;臨儲小麥約有8000萬噸,其中2014年、2015年的小麥約有2800萬噸。將陳化糧有效運轉起來,中國再新增200萬噸的以玉米、小麥為原料燃料乙醇裝置是可行的,因為累計也就約有400多萬噸1代燃料乙醇的產能,年消耗陳化糧在1500萬噸之內。結合當前玉米的消費進度,全部投產后至少五年,這部分裝置可以在不影響現有市場格局下進行有效運轉。余下的200萬噸產能需求,將由之前投資的1.5代燃料乙醇裝置,后受國家政策影響未建設完成,后期將可能恢復,并補足余下的產能需求。
除了產能問題,另一個制約燃料乙醇發展推廣的是價格問題。中國燃料乙醇價格與成品油價格聯動鎖定,現行價格形成機制是以發改委同期公布的93#汽油國儲供應價格乘以0.9111(2011年3月前以90#汽油出廠價為基準), 作為燃料乙醇生產企業與石油石化企業的結算價格。2016年以前,為支持國內燃料乙醇的推廣,一代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享受免征5%的消費稅、增值稅先征后返,生產中使用的陳化糧享受補貼,并在生產、調配、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虧損實行定額補貼。
由于2016年之后,1代燃料乙醇的補貼和稅費優惠全部取消,二代燃料乙醇也僅對生產進行每噸600元的補貼。而目前,汽油分銷商或貿易商在進行采購燃料乙醇進行調和時,由于國際油價在55美元/桶附近,國內地煉生產汽油的成本大約為4500元/噸;對比玉米價格在1500元/噸,燃料乙醇的成本在5500-6000元/噸。可見燃料乙醇的成本高于汽油,“兩桶油”是燃料乙醇的承銷主體,如果僅從經濟效益考量,更愿意銷售汽油。因此,乙醇汽油價格形成機制是其推廣發展中待解決的重要支點。
因此,在中國現有陳化糧庫存背景下,以原料的多樣性發展燃料乙醇產業,不會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避免了與人畜爭糧的沖突,而且是對中國能源戰略安全的有效補充。但是,生物燃料乙醇的成本按當前的計算方式,是制約其推廣的矛盾之一,相對完善乙醇汽油的價格形成機制是生物燃料乙醇發展推廣的必然支撐。
生物燃料乙醇發展的戰略定位
發展燃料乙醇行業,符合國家的短、中、長期的戰略性定位。
短期而言,中國確定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推動乙醇汽油的使用,有利于中國當前積壓的陳化糧進行去庫存。農業供給側改革已經基本從源頭扭轉了中國糧食庫存的增加問題,但積壓的庫存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解決,避免出現大量的糧食浪費,同時保障食品安全,還需要在拓展新的需求增長通道,在現有的產業模式下,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
從中期角度看,鑒于清潔能源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在現有燃油汽車保有量的前提下,結合國際發展經驗,燃料乙醇的推廣使用是一張“良方”。燃料乙醇的發展如果僅從個體經濟利益的角度,存在一定的瑕疵,成本要高于煉油廠的汽油成本,但從社會價值考量,其對環保的貢獻和空氣質量改善的作用要遠高于它的價格差值。再者,燃料乙醇對中國能源安全也是一個有效的補充。
而長期來看,生物燃料乙醇將中國農業生產與工業發展更為有效的結合起來。“糧賤傷農”是中國農業領域的一個突出矛盾。為此,國家實行了近十年的臨儲收購政策,不僅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也是對農業資源的浪費。更為有效的解決農業產出與價格之間的矛盾,維護三農的利益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屢次提出,延伸農業的附加值則是在需求端的又一有效良方。控制在局部范圍內“農頭工尾”的產業格局,有利于第一產業直接享有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