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單靠糧食生產燃料乙醇不靠譜?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啟動燃料乙醇的研究和發展規劃,初期主要是通過對科研項目進行資助的手段支持燃料乙醇生產的技術開發。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燃料乙醇試點生產階段。
2001年國家投資50億元,在黑龍江、吉林、安徽和河南建立了四個大型燃料乙醇生產企業,分別以玉米和陳化的小麥為原料,2006年之后獲批建立的乙醇生產企業則均以非糧作物作為原料,如2007年政府批準在廣西建立的以木薯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企業,以及2012年獲批成立的山東龍力5.15萬噸/年纖維素燃料乙醇項目和中興能源10萬噸/年甜高粱莖稈燃料乙醇項目。
以上七家在產企業的產能總量在200萬噸左右,根據中國科學院近日在天津發布的《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白皮書2015》顯示,2014年,我國生物燃料乙醇年產量216萬噸,生物柴油年產量約121萬噸。而根據近日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預計2020年我國燃料乙醇需求量超過1000萬噸,產需缺口巨大。
《方案》中提到,“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其中之一為“調控糧食市場”,說明相關部門認為發展生物燃料乙醇有利于消化過剩的糧食庫存(目前而言就是玉米庫存),緩解高庫存帶來的各方面壓力。那么,生產燃料乙醇能夠“吃掉”多少玉米呢?對緩解玉米庫存來說會有多大作用呢?
以糧食為原料,此路不通
根據農業部預測數據,2016/17年度玉米消費量預估為2.1122億噸,而截至2016年7月,我國玉米的庫存量為2.6億噸,另據估計,由于今年玉米播種面積的減少,預計今年年底我國臨儲玉米庫存約1.9億噸,其中2015年產1.25億噸,2014年產6500萬噸(保存期達到三年才能歸為陳玉米)。也就是說,即使將保存期不到三年的玉米庫存盈余都用于生產燃料乙醇,原料總量也在5000萬噸級,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我國每噸玉米能夠生產0.31噸燃料乙醇,5000萬噸則能夠生產1550萬噸燃料乙醇,即使我國的燃料乙醇生產效率提高,達到美國的1:0.4(每噸玉米生產0.4噸乙醇),5000萬噸也僅能生產2000萬噸乙醇。也就是說,我國多年玉米增產積累的庫存,生產的乙醇僅夠兩年的消費量,除非我國在未來保持玉米持續增產,否則僅使用玉米作為燃料乙醇的燃料,是無法滿足產能需求的。
開發非糧原料,也沒那么容易
目前,國際上成熟的大規模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可選項,除了玉米之外,還有甘蔗,而我國用甘蔗生產乙醇的技術效率也低于美國和巴西等國家的水平,目前的甘蔗-乙醇轉化率約為1∶0.05,即每噸鮮甘蔗可以生產乙醇0.05噸,而美國和巴西的轉化率為0.08左右。
另一種可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乙醇原料作物是木薯,轉化率約在1:0.13左右。我國發展木薯作為乙醇原料面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高產、高淀粉含量的木薯品種相對缺乏,良種覆蓋率偏低,尤其是缺乏發展生物能源的專用品種。
第二,木薯加工技術含量低、木薯深加工層次低、產業鏈短,企業生產工藝落后,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木薯加工企業的水循環利用率和黃漿回收率低。
第三,木薯乙醇企業的“三廢”處理技術水平不高。在木薯產業發達的廣東、廣西以及海南等省區,以木薯為原料加工淀粉、乙醇的企業基本上還沒有成熟的廢液處理技術,已經使用的常規生物厭氧技術因為負荷低、啟動慢、管理水平低、運行成本高、沼氣回收效率低等原因,未能顯示出技術的優越性。
第四,2005年,在木薯主產區,多個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投產和擴產,加速了木薯原材料的競爭,對當地的淀粉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在兩年間,廣西武鳴縣的鮮木薯收購價已從2005年的290元/噸提高到2007年的430元/噸。根據目前的情況分析,隨著木薯燃料乙醇企業的加入,木薯原材料的短缺,木薯價格攀升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原材料的爭奪將從國內市場擴大到東南亞市場等地。
第五,目前乙醇廢液的處理較為困難。生產100萬噸的木薯燃料乙醇將產生1000萬噸蒸餾廢液,如不加強治理,這些污染物將加速周邊環境污染,并引起跨地區糾紛等一系列問題。
第六,木薯乙醇的生產須要消耗大量的水。按現有的生產水平,中國每生產1噸乙醇須要消耗水16噸,即使采用新技術,消耗水也在10噸左右。按照廣西100萬噸燃料乙醇的生產規模,每年將增加1600萬噸水的消耗量。
第七,木薯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吸肥力強,需肥量大。長期單一種植木薯,將會消耗較多的土壤肥力,造成土壤的進一步貧瘠。